目前分類:財經投資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家人在我的誘勸下,也買進了指數基金(我不想說 ETF,因為 ETF現在已經不一定是指數化投資了,最近的 00940之亂就很讓人受不了)。

最近的話題已經從該不該採用指數化投資,變成是不是該賣出。事情的緣起是他最近檢視了一下投資績效,目前算起來報酬率有到20%~30%,他抱持著入袋為安的想法,開始掙扎是否該賣出了。我自己的想法是無需贖回,我想的理由有幾個: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在綠角的文章裡看過討論台灣50的 ETF(元大50 - 0050, 富邦台50 - 006208),台積電比重偏高的問題。

其實我跟綠角一樣,覺得這並不是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就要回歸到一些基本問題:為什麼我們要選擇指數化投資?答案是我們不知道「何時」買「何隻」股票會讓我們賺錢,我們沒有已知有效的方法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因此,我們選擇照著市場的樣子去投資,以取得近似市場的報酬。理論上來說,以台灣為例,我們的標的應該是台灣加權股價指數,但目前並沒有這樣一個 ETF,所以我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台灣五十指數(當然也可以選擇台灣中小型 100指數的 ETF來更加貼近台股市場)。那既然我們選擇的是台股市場的表現,那台積電佔比高就是一個沒有問題的狀況,如果我們硬要把「不應該有一隻個股佔比超過 xx%以上」當成我們取捨的一個重要條件,那不是又走回自行選股的老路?這時我們擔心的是台積電如果下跌,那我們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相反的,如果台積電大漲,我們不也會受到很大的利益?指數化投資的目的不就是要取得近似市場的報酬嗎?當目的已經變得不同了,那也許就該改變其他投資標的或方式了。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朋友聚餐,聊到了投資,他說到經由朋友介紹,拿了十萬塊去投資,細節不清楚,但一個月可以領回 1,200 左右的利息。

心中直覺閃過是詐騙的念頭,心裡算了一下利率,一開始算錯,以為是 1%左右,就沒再說什麼;後來再想一想,一個月 1,200,那一年是 14,400,以本金 10萬元來說,這樣年利是 14.4%!當下就覺得不妙。結果朋友說,他聽到這麼高的利率也覺得怪怪的,不過他朋友已經領了一年的利息都沒有問題才介紹給他,他自己目前利息也領了一年多,所以他覺得應該沒問題。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他語帶驕傲的說:「我自己選的股票都上漲,目前績效已經一倍,而且和別人不一樣的是:我是選的每一隻股票都上漲,不像別人是有的漲有的跌」。

聽得我啞然失笑,到底是怎樣的邏輯,可以讓自己作出這樣的結論,對自己信心膨脹到這樣? 該怎麼說呢?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不如工作辭一辭,拿著這個戰果去基金公司應徵,能有這樣的績效,還當不上首席操盤手嗎?這種績效不應該是基金公司捧著錢,求著你去上班嗎?怎麼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對親朋好友講話時的自信,怎麼沒有辦法拿到外面去化為真正的收入呢? 倒不是說我忌妒他的「成就」,而是我不相信這是一個「技能」展現的結果,這只是一種「運氣」展現的結果,其實是不能歸因於個人。就如同我小小的點他:「你怎麼確定這是因為你選股功力的結果而不是運氣的關係?」他回說:「我已經連續三年都有這樣的成果了?」的確,這聽起來說服力大增不少,但如同先前在 《投資終極戰》裡的記錄:即使要確實證明多出(僅僅)2%的額外年度報酬率,是由優異的投資管理技巧造成,而不是運氣,都需要七十年的觀察。所以說三年能說明什麼?可能只是在走多頭運的途中?

文章標籤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錄一些有感覺的內容:

  • 投資不是娛樂,而是一種責任。投資不是遊戲,理當很無趣。投資是持續不斷的過程,像煉製石油或製造餅乾、化學品或積體電路一樣,如果製程有什麼「有趣」的地方,這種地方幾乎一定都不對,這就是為什麼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善意的忽視是長期成功的秘訣。
  • 每個人都想有投資夢幻團隊來幫忙,比如:華倫巴菲特、理查蒙格、彼得林區、富達集團所有分析師和經理人、喬治索羅斯.... 事實上,現在的大盤就是由這些人主導,大盤反應了這些專家任何時候最佳判斷的全部專業技能。而指數型基金複製大盤,只要投資指數型基金,就可以得到所有這些頂尖專家的整體專業技能。投資指數型基金,就是擁有市場上最新的共識。
  • 在高「效率」的市場裡,技巧高明的競爭者越多,任何人持續創造優異成果的可能性越低。
  • 即使要確實證明多出(僅僅)2%的額外年度報酬率,是由優異的投資管理技巧造成,而不是運氣,都需要七十年的觀察。能即時為共同基金績效評估提供依據的績效數據,根據的樣本不是數量太少,就是期間太短,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料,進行精確、客觀的評估。等到績效資料好到足以讓投資人能夠信心十足的採取行動時,採取行動的最佳時機早就已經過去了。
  • 以長期而言,沒有一檔大型共同基金曾經連續創造比大盤指數高出2%的優勢。績效評比讓我們相信短期具有意義,長期會類似短期。但這種事情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
  • 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1)股價大漲,而且維持高檔多年,還是(2)股價大跌,而且維持低檔多年?請記住,你買進股票時,實際上買的是收取股票所派發股息的權利。你買股票時,股價越低,你買到的股票股數越多,將來從投資中收到的股息金額越大。對你真正有利的長期利益是股價大幅下跌,並且維持在低檔,以便你能夠以較低的價格,累積更多的股數,使你投資的儲蓄將來得到較多的股息,
  • 你所愛的人都很可能比你長命,而且幾乎一定比你長命,那麼或許你應該拉長你的「投資規劃時間架構」,長到不但涵蓋你自己的有生之年,也涵蓋他們的生命期間。投資應該總是為投資而投資,不是為了你的年齡之類的個人原因而投資。
  • 如果某事好到讓人難以置信,而覺得「這次不一樣」,就表示某事的確是好到不能相信,所以不要相信。
  • 用一頁左右的文字,「介紹」你的遺囑,把你的價值觀和情感,告訴你所愛的人,這或許是你最後一次被傾聽的機會。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很早前就聽說這個講法,他們會說因為基金經理人無法打敗自己,所以基金經理人無法打敗大盤。說實在的,有聽沒有懂,最近聽到了一種說法,自己再仔細想了想,感覺有點想通,我就把那個說法再補充得完整一點,在此與大家分享。(一樣,這是個人看法,有可能理解錯誤,歡迎指教)

 

文章標籤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一個新手,之前寫了篇「長期鈍化的迷思」,沒想到有人路過來看,於是想用搜尋引擎找看看是不是看得到,結果沒找到,倒是找到幾篇不同的文章,比如這篇「定期定額的攤平效果是會鈍化的」,所以我想再來討論一下。

 

文章標籤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意中瞄到一則新聞,大意是說有個人意外受傷,治療時採用了比較好的方式,因為他有保實支實付的醫療險,可是當他要求保險公司理賠時,卻被要求打65折理賠。新聞裡附上網友的說明:「如果是用自己身分就醫65折沒錯,如果是健保身分可以全額理賠」、「非以健保身分就診只賠65%-70%」。

這聽得我是迷迷糊糊,什麼叫自己身份?於是就請教我作保險的朋友。

文章標籤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聽到一個名詞:「長期鈍化」。我不知道我有沒有真正弄懂他的意思,似乎是來說,你初期投入的資金,會對成本有較大的影響,而後期投入的資金,對成本的影響會越來越小,這樣叫長期鈍化。

不過,這樣到底有什麼問題呢?糾結的地方似乎在於定期投資的目的就是想要攤平成本,那我一筆錢投資下去的時候,如果對成本的影響微乎其微的話,不就失去這個作用,也就是這個優點消失不見了?

文章標籤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身為指數投資的信仰者,其實有些地方還是會有盲點,還是會有陳積已久的想法深埋,當然有些也是書上來知識,未曾真的去檢驗過,僅憑感覺上有道理就相信,這次,想來看看 ETF一年定期定額投資的結果。

 

文章標籤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