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一個名詞:「長期鈍化」。我不知道我有沒有真正弄懂他的意思,似乎是來說,你初期投入的資金,會對成本有較大的影響,而後期投入的資金,對成本的影響會越來越小,這樣叫長期鈍化。
不過,這樣到底有什麼問題呢?糾結的地方似乎在於定期投資的目的就是想要攤平成本,那我一筆錢投資下去的時候,如果對成本的影響微乎其微的話,不就失去這個作用,也就是這個優點消失不見了?
舉例來說,我每個月投資100元買某股,第一次股價 10元,所以買了 10股,第二次股價 2元,買了 50股,那平均成本是 (100+100)/(10+50)=3.33元。但如果我已經投資很久了,算來起累積有 950股,然後平均成本是 10元,結果現在股價 2元,我還是投 100元下去買,這時平均成本變成 (950x10+100)/(950+50)=9.6。以前面的例子來講,成本掉了 (10-3.33)/10=66.7%,而後面的例子則是 (10-9.6)/10=4%。 影響程度小到離譜!我想這就是投資者覺得無法忍受的地方。
但反過來看好了,如果今天股價變成 50元,只能買到 2股,(950x10+100)/(950+2)=10.08,變動大約 0.8%。在股價上漲時如果立即把成本拉上去,壓縮獲利,這時還有人會在意長期鈍化嗎?還是慶幸有長期鈍化這件事?
所以這真的是一個要考慮的議題嗎?
再回過來想,定期投資的目的,就是不需要去考量價格的問題,儘量取得平均的成本,避開高價的同時,也避開低價。減少風險伴隨著降低獲利,這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我累積 950股的平均成本,就是我投資的那一段時間的平均價格,剛開始投資的時候有可能因為股價波動而上下有很大的震盪,在投資已經長到一段時間後,我就是漸漸完成了當初定期投資的目標:取得平均的成本。這時候卻來埋怨平均成本不能隨著新一期的成本而大幅變動,這不是太好笑了嗎?
然後有人再來寫文章教導如何解決長期鈍化的「問題」,這?
忍不住要吐槽,有沒有辦法避免長期鈍化?有啊,每次新一期就投入之前投入的總金額,所以新一期的資金就有跟之前全部的資金有著同樣的影響力,這樣就可以順利看到成本的變動了吧 :D
2022.02.13 參考一下:再談長期鈍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