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一個新手,之前寫了篇「長期鈍化的迷思」,沒想到有人路過來看,於是想用搜尋引擎找看看是不是看得到,結果沒找到,倒是找到幾篇不同的文章,比如這篇「定期定額的攤平效果是會鈍化的」,所以我想再來討論一下。

 

定期定額投資的作用

先來看一下定期定額的作用,我認為有二:1. 避免擇時的困擾,就固定時間買,也可以想成隨機取亂數,買到高價或低價的機會應該相當,所以會預期買到平均的價格;2.由於是定額,所以股價高時買得少,股價低時買得多,所以會預期買到比平均成本再低一些的效果。我用 Google sheet 作了一個股價一直規律的在 5-15元間振盪的狀況來看看結果:

Screen Shot 2022-02-13 at 13.20.50.png

一開始的股價訂在 10元,然後依次是 12.5 => 15 => 12.5 => 10 => 7.5 => 5 => 7.5 => 10 的循環來變動股價,計算每一期可以買的股數。平均成本=累積成本/累積股數。成本變動=(這一期的平圴成本-上一期的平均成本)/上一期的平均成本。就可獎畫出這張圖:

Screen Shot 2022-02-13 at 13.21.12.png

可以看到股價的線是規律地變化,而平均成本(配合前一個表來看)大約在第 7期左右開始變化就不是很大了。意思就是我們平均成本的目的這時已經顯現出來了。這裡我一開始還犯了一個錯誤:股價是 5-15之間來回變動,那平均成本為什麼不是接近 10,反而是 9 左右?其實前面也有提到「股價高時買得少,股價低時買得多」,所以實際的持股,股價低的佔比較多,也就因此算出的會比直覺的來得低。

 

長期鈍化

Screen Shot 2022-02-13 at 13.21.27.png

這張圖是上個例子裡相連兩期的平均成本變動,這個很確定的,隨著時間推進,每次新投入的成本佔總成本的比重越來越少,所以造成的變動就會越來越小,這也就是所謂的長期鈍化。(這張圖的曲線有點怪是因為在 Google sheet 選用平滑曲線,結果畫出來就變這樣),再看一張圖:

Screen Shot 2022-02-13 at 15.51.24.png

這張圖是上一張的複製,但新一期的股價是以前一期為基準,模擬了三種不同股價奱動狀況,分別是 -5%~5%(股市盤整)、-2%~8%(股市上升)以及 -8%~2%(股市下跌),用以上變動區間取亂數來計算新的股價。(必需先聲明這張圖並不是一定長這個樣子,因為有取亂數的部份,所以有相當的運氣成份在裡面)。但就大部份的情況來講,後期的變動會趨於穩定,所以鈍化的情形不論股市處於什麼狀況都會呈現出來。

以長期投資來說,投資一段時間以後,成本漸漸貼近過去那段時間的平均成本,再新一期的股價不論是多少,都不應該對先前的平均成本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就是定期定額投資的目的。以這部份來講,這有點像指數化投資:不求最好(最低價買)、也避開最差(最高價買),只求中等的表現。

 

長期鈍化的影響

就這樣說起來,長期鈍化是一件中性的事情,沒有好也沒有壞,而是採取定期定額投資後的必然現象而已。但如果是這樣,這事有什麼值得討論的?我一直沒辦法理解出他的問題在哪裡,結果我同時查到了另一篇 「定期定額真的萬無一失?懶人投資不需擇時的矛盾」(這個我沒找到最原始的出處,就貼上在財訊網站看到的文章),然後看到了這張圖

長期鈍化的影響.jpeg

(圖片摘自上述文章)

第一眼看到時,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終於了解要怎麼思考才會覺得有問題。然後,雖然覺得怪,但又講不出來到底是哪裡怪,隱隱約約覺得是用不同觀點在看一件事的樣子。想了很久,我想事情還是要回歸到原本的初心 - 取得平均成本。以下是根據我個人想像得出來的一種想法(狀況),提供給大家參考,不保証正確,歡迎留言討論。

先來看鈍化後虧損最大的那固點,假設現在股價是 6元,而我的平均成本是 10元,但因為我的是平均成本,所以我應該可以亂假設有一半的人成本是 12元,另外一半的人成本是 8元。所以雖然與鈍化前相比,我的虧損幅度是大的,但其實在所有人的虧損中,我的虧損程度還算是中等。以此類推,在獲利的狀況下,我的獲利其實沒有特別好,應該也就是中等而已。

那把鈍化前加入比較後,剛才講的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更糟糕的狀況是:有人在獲利小的時候就出場,而我一直擺到虧損大時才出場,這一來一回的差距真的是要讓人吐血而亡!當然別忘了,如果別人在虧損小時出場,而我們撐到獲利大的時候才出場,那豈不是可以歡樂地說我是笑到最後的人?到這裡,其實真正的問題已經浮現出來了,我們不知不覺中又把「擇時」這件事扯進來:如果我那時候就賣掉,虧損幅度就不會那麼大了!我就是因為一直放到現在,才能累積這麼高的獲利!就連上面的圖,我們也可以說那是一張「過去」的圖,因為已經知道結果,所以我們可以回頭作檢討,但問題在於未來是不可預測的,任何檢討後的 action item 沒有人可以保証有效。不然解讀上圖的結果,難道要得出以下結論:投資之後,如果股價下跌,就要趕快把股票賣掉,以確保虧損幅度小,但若股價上漲,也要趕快賣掉,以確保有小幅度獲利?又或者設一個 threshold,當鈍化現象出現後,就趕快把股票賣掉/停止扣款,來避開鈍化現象?感覺都不是很實際啊。

再來一個觀點是:如上圖我們是以股價漲跌來評斷收益,那麼股票交易是一個零和遊戲,我不用要求我自己是從以前到現在最好的一個我,我只要求自己能夠贏過每個當下的 50% 的人就好。

不知道我這樣的解釋對不對 :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2022 的新生活 的頭像
    2022 的新生活

    2022 新生活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