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其實是:《投資,是放大人性的機率遊戲》

主要是一名指數投資者(還是一名數學家)在意外獲得一筆錢後,將其定位為「用於投機的錢」,在全數投入主動投資但鎩羽而歸後,事後回顧寫下的一本書。

 

一些心得筆記

  • 股票市場有種過於簡化的特質。你可能因為錯的原因而是對的,也可能因為對的原因而是錯的。比如說,你可以清醒地看出市場目前是以不合理的方式瘋漲,你沒有參與其中,但在瘋漲的那段時間裡,你就是因為對的理由得到不好的結果。(當然,能笑到最後的人贏,不過中間要挺住確實不簡單,除非已經把中間這一切透徹的視為理所當然,否則當你週圍的人都在賺錢的時候,會生出一堆自我懷疑)
  • 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會有莫名其妙的影響。
  • 所謂的資料探勘,即對投資、股價和經濟數據的資料庫進行搜尋,尋找哪種策略會有效的証據。不過有限的調查會造成假象,問題是如果你認真搜尋,總會發現看似靈驗的規則,就像是所謂的聖經預言。就如有個學者研究了聯合國的經濟數據,發現標普500指數的最佳預測指標是孟加拉的奶油產量,這聽起來很扯吧,但他作的研究應該是沒錯的,這兩條線的相關度在過去那段時間應該是最大的。以這個例子來看,應該人會覺得這兩條線在未來仍會緊密相關,但其他投資研究告訴我們的,本質上有什麼不一樣呢?「我找到一條線,這和過去的線條相當貼近」 問題在於樣本中發現的規則和規律若具有可信度,必需可以套用在新的數據之上。退一萬步來說,即便真的指到這樣的一條線,當廣為流傳後,這整個系統不會因為你找到的這條線的介入而產生變化嗎?那這條線又能再運作多久呢?
  • 「生存者偏差」:其實這個名詞在指數化投資的書裡常常聽到,主要是用來說明主動式基金的績效呈現,常常會把已下市或是被合併的基金忽略不計。雖然理論上隱約感覺這是不對的,但實際上影響有多大倒是沒有什麼概念。這本書用了一個簡單的比喻,真的是讓我秒懂,以下是我再多作些額外補充作出來的說明:一個班級,每個學生可以選修任意課程,但在期末結算成綪時,學生可以將不及格的科目退選再來計算自己的平均成積,而該班級可以將因為平均成績不及格而被退學的學生排除在外來計算該班的平均成績,聽起來很扯是吧?那麼把這個班級代換成我們的股市,每個學生是一間基金公司,每個科目是一隻基金,這樣是不是就很容易了解生存者偏差產生了多大的影響。而這種明目張膽的騙術就一直在我們身旁發生!
  • 封面魔咒:上了某雜誌封面的球員,在不久的未來,表現得會差強人意。以均值回歸來看就很好說明:球員可能會突然因為一陣子的表現優異而被選為封面人物,但因為均值回歸的角度來說,他接下來本來就應該變得表現不好而向均值靠攏。

越往後面就越多數學公式,實在看不下去,所以就算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2022 的新生活 的頭像
    2022 的新生活

    2022 新生活

    2022 的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